建筑节能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供应严重不足的国家。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非常大,住宅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问题十分突出,这与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主题相去甚远。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完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支撑体系,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这才是科学发展之路。七月初,国务院决定《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的就在于以立法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
概括地讲,就是“四节”,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大多数人对建筑节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水电气等方面的节能,而采暖、照明等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往往被忽视掉。其实,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建筑设备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把建筑围护结构做好,建筑材料选好,只是创造了节能的条件,使房间的负荷变小了,但真正的能耗还是在用能设备的使用上,如采暖、空调等。这些设备如果使用不好,围护结构做得再好,建筑能耗还是会很大的。原因落后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方式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鼎旺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700亿平方米,这将消耗和浪费掉大量的能源。有数据表明,我国住宅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这是个什么水平?
我们住宅建设用钢平均每平方米55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0%-25%,水泥用量为221.5公斤,每一立方米混凝土比发达国家要多消耗80公斤水泥。从土地占用来看,发达国家城市人均用地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平均是83.3平方米,我们城镇人均用地为133平方米。
同时,从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住宅使用能耗为相同技术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从水资源消耗来看,我国卫生洁具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
很明显,这将造成对能源的浪费,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到那时,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将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在当前国际能源危机明显加剧,世界能源供给结构转轨的大趋势下,为了节约我国有限的能源,为了我国拥有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家的安定强盛,应大力重视和发展节能建筑。
主要是落后的住宅建设方式造成的。不改变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就谈不上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应加快建立适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住宅建设和住房消费的模式。路径需要理念、资金和科技
我国公共建筑的能源浪费比较大。比如办公大楼里的空调温度调得很低、有人没人都开着灯,下班后所有电脑不关机。而且多数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并不好,室内环境品质也不好,消耗的能源并没有用到人的健康与舒适性上面,这种现象叫做“不合理用能”。因此对公共建筑,特别是用公共财政支付能源费用的建筑,应该作为节能的重点。
首先应该有节能理念。建筑节能不仅体现在住宅的建设过程中,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也很重要。比如,写字楼里有很多公司特别是在一些外企,要求员工要穿西装、打领带,这样就很不利于节能,员工穿着轻薄,自然空调温度就可以调高一点,而空调的温度每调高一度,全年的能耗量可以降低8%左右,这个节约的能耗量还是很可观的。
还需要资金的投入、科技的投入。改善建筑环境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切入点,公共建筑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重点,而这些改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外,具体到技术方面,与建筑装饰、建筑外立面改造结合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有效途径,还可通过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外窗及玻璃幕墙的热工性能等应用技术来改造。据了解,多数房地产发展商对于建筑节能的反应比较平淡。有的认为,建筑节能有时费力不讨好,就算开发商加大投入,消费者也不一定买账。我国建筑节能的前景如何?
节能住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及消费者的理解。我国现行的是以罚为主的政策,造成了现在的房地产商没有内在的动力去做节能,也不愿意多花钱来做节能。他们更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变强制措施为激励措施。我国的建筑节能潜力很大,政府、企业、消费者都应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自身做起,建筑节能做好了,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状况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策解析考试试题报考条件报名入口考试科目考试用书报名时间证书领取成绩查询注册查询准考证打印历年真题模拟试题考试大纲复习资料经验分享
政策解析考试试题报考条件报名入口考试科目考试用书报名时间证书领取成绩查询注册查询准考证打印历年真题模拟试题考试大纲复习资料经验分享
政策解析考试试题报考条件报名入口考试科目考试用书报名时间证书领取成绩查询注册查询准考证打印历年真题模拟试题考试大纲复习资料经验分享
政策解析考试试题报考条件报名入口考试科目考试用书报名时间证书领取成绩查询注册查询准考证打印历年真题模拟试题考试大纲复习资料经验分享
政策解析考试试题报考条件报名入口考试科目考试用书报名时间证书领取成绩查询注册查询准考证打印历年真题模拟试题考试大纲复习资料经验分享
政策解析考试试题报考条件报名入口考试科目考试用书报名时间证书领取成绩查询注册查询准考证打印历年真题模拟试题考试大纲复习资料经验分享
政策解析考试试题报考条件报名入口考试科目考试用书报名时间证书领取成绩查询注册查询准考证打印历年真题模拟试题考试大纲复习资料经验分享
更多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