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从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的高质量增长模式,此次结构性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政策支持将有助于平缓过渡。
2023年12月11-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会议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
2023年1-3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0.99万亿元,同比增长1.79%。部分建筑企业遇到生存问题与发展困境,建筑业已进入本局“下半场”,迫切需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是基调和大局,以求生存,“进”是方向和目标,以求发展。“稳中求进”要求建筑企业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过分追求规模指标,在长期稳定发展前提下进取;“以进促稳”要求建筑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转变粗放生产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组合与业务结构,全方位、全要素提升发展质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持续增加,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先立后破”要求建筑企业统筹生存与发展,不能为了生存过多承接“先天缺陷”项目,也不能为了发展不顾短期生存需求,要在“稳”与“进”、“生存”与“发展”的平衡中稳扎稳打,久久为功,逐步提升发展质量。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累积,我国经济虽然存在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矛盾,但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9%,低于上次预测的3.0%;而中国经济预计将增长5.2%,高于上次预测的5.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经济2023年预计将增长5.4%,2024年将增长4.6%,相比10月的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
2023年,国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出台扩内需政策,经济有所回暖,但复苏动力仍不充足,“三架马车”走势分化。外需难当大任,内需可持续性有待验证,投资对稳经济的支撑效果更加直接和充分。制造业投资增速稳定,房地产投资企稳尚忧,基建投资仍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历次“稳增长”政策中,基建都是重要抓手——
● 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为应对危机,11月国常会提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其中铁路、公路、城市电网改造合计投资1.5万亿;
● 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升级,欧元区经济承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回落,面对下行压力,2012年4月加快项目审批,5月国常会提出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项目;
● 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宏观政策迅速调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5月两会宣布提高财政赤字规模1万亿元,专项债额度增加至3.75万亿元;
●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确认政策重心转向“稳增长”,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 2023年10月,中央财政表示将于今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万亿国债”充分彰显了政府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的决心,预计2024年财政和准财政将继续发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迎增量资金。
2023年4季度,工业生产、居民消费、投资、社融等指标出现了触底迹象。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更多“逆周期”政策出台,财政、货币、民生、开放等政策都会继续加码,2024将是中国经济的触底、回暖之年,经济增长目标大概率会定在5%左右。
房地产、城镇化的拐点带来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拐点。全年中小城市的土地出让难度加大,为了保障低能级城市以及乡镇的运转,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预计会进一步加大。2023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预估为5.5万亿元,历史最高点是2021年的8.7万亿元。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将全面提速。拆除重建的城中村将全面推行“净地出让”模式,有利于提高效率、减少纠纷,但也会提升大城市中心区的地价。房地产市场将基本企稳,一线城市会继续放松楼市,部分中心城市核心片区的房价有望在2024年末出现反弹。还可能会有个别大型房企“出问题”,个别经营不善的国有房企可能会被整合,但整个行业风险可控。
广义货币M2有望在2024年1月或2月突破300万亿大关,央行降准、降息,无风险利率(定期存款利率)、低风险利率(银行理财)等继续下降,这有利于激发投资、消费热情。
财政政策将适度加力,赤字率预计不低于2023年(3.8%左右),新增国债、地方债会略超2023年,减税降费也会继续。国家着手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粮食“净调入”的大省、大市(广东、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等)将补贴产粮大省(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等),成为一种新型的转移支付。
对外开放将迈出新步伐,目标是进一步融入国际大循环,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路径是“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争取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预计2024年美元将进入降息周期,这对全球经济、中国经济构成利好。由于美元利率见顶,中美利率倒挂也将见顶,会有国际热钱回流港股、A股和中国债券市场。2024是美国大选年,中美关系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2023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到的重点行业(如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等),重点支持的消费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超跌的房地产龙头,国企龙头(中特估),以及券商并购等,2024年存在资本市场上的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
2023年是1949年以来退休人员最多的年份,2024年是退休第二多的年份,随着经济企稳,2024年的就业形势有望好转,青年失业率将有所降低。
2023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为8.73万亿元,同比下滑9.10%。分季度来看,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分别完成投资额2.6万亿元、3.26万亿元、2.87万亿元,同比分别变动-5.8%、-19.66%、-18.51%。2022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展望2024年,预计房地产总体投资仍将维持下滑趋势,近期随着《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国发【2023】14号文)下发,我国有望推动商品房+保障房的住房双轨制改革,保障房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3年前三季度基建投资完成额(不含电力)12.62万亿元,同比增长6.20%,还原的全口径基建投资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64%。分季度来看,前三季度基建投资分别完成投资额3.44万亿元、6.77万亿元、5.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2%、9.81%、6.16%,基建投资增速放缓。展望2024年,预计我国宏观经济仍有一定下行压力,基建投资仍将发挥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基建投资有望保持一定增长,但总体增速或进一步放缓。新能源、生态环保、高标准农田等新兴领域及国家骨干水网、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县域补短板基础设施等细分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2023年1-10月,全国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68万亿元,完成年度预算限额的96.8%,但对建筑业总产值的带动作用不明显。2023年前三季度建筑业实现总产值20.99万亿元,同比增长5.8%。分季度来看,前三季度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6.0%、0.2%、0.4%。2023年10月,国家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将拉动5万亿~6.7万亿元的基建投资总额。预计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在5.5%-6.5%之间。
202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央企、国企有望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投资主体之一,银行信贷将成为资金的主要来源。假设本轮改造周期为10年,通过对全国19个超大/特大城市存量城中村改造的潜在建安市场规模测算,在保守情况和灵活情况下每年可以拉动的建安投资分别为4700亿元、7700亿元。
2023年是“一带一路”十周年,中亚五国峰会召开、多国领导人访华促进形成“一带一路”新循环。2023年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856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完成营业额占比82.0%;新签合同额10830.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新签合同占比83.3%。对建筑央企而言,“一带一路”的主要市场有望从非洲转向中亚、东南亚等经济实力更好的国家。展望2024年,预计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增速将高于国内业务增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发展空间广阔。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头部八大建筑央企的市场份额由2022年的42.1%进一步增长至2023年上半年的51.4%,持续挤压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地方建筑国企作为地方政府国资委控股的区域型建筑企业,受制于地方投资平台资金紧张,本地发展和跨区域发展均面临一定压力。随着部分民营地产企业出清,导致部分民营建筑企业业务规模明显收缩,同时计提大额坏账损失,已经失去了规模扩张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