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50.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是建筑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已超90%。《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如何进一步发展?
符合什么样的标准能够被称为绿色建筑?2019年8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新构建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且统一设置加分项。当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为基本级。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且满足相应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除了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外,我国还采取了多项举措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法规标准不断完善,标识认定管理逐步规范,建设规模增长迅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介绍,绿色建筑让建筑产业变大。目前,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0多亿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累计达到了2.5万个。目前,2134个绿色建材产品获得了认证标识,带动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也拉长了产业链。
绿色建筑是在全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而言,绿色理念和节能举措应该贯穿从绿色设计到绿色建造再到绿色运行等全生命周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认为,建筑师应当担负起绿色设计的责任,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设计的目标首先应是绿色、低碳、节能。创新方法就是以绿色理念去创造承载新型绿色生活的空间体验,进而形成建筑的地域特色并探寻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内在逻辑。
绿色建造可以大大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水平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模块化建造被视为装配式建造升级版本。以模块化建筑群北京亦庄蓝领公寓项目为例,项目高32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整体装配率达92%,是北京市超高装配率模块化示范工程。由于建筑的90%已在工厂完成制造,施工现场可免湿作业,可节水70%,实现零污水排放;免焊接等工序,可节电70%;免搭建脚手架,可减少80%的建筑垃圾;建筑材料可拆卸、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率达到90%。
在推进全面建成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星级绿色建筑也将获得更多支持和推进。《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加强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鼓励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实现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对高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等给予政策扶持。
在开展建筑节能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技术手段,使建筑产生的能量超过自身运行所需能量,建造产能型建筑,也是推进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向。建筑是能源的消耗者,通过创新技术,可以让建筑转变为能源的生产者、存储者与调蓄者。
不仅如此,齐贺介绍,光储直柔建筑的减碳手段有两种,其一是建筑储能系统,可将光伏发电装置发出的多余电量储备起来,根据用电需求,随时调节电力供给。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项目自主研发了停车场双向充电桩,光伏发电高峰时,多余的光伏电量通过储能系统可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夜晚或光伏发电不足时,新能源汽车反向可为建筑以及建筑中的各种电器供电。其二是通过直流电器的使用,形成用电柔性度,更大程度使用光伏绿电,实现了建筑用电的自我调节和自主优化,使建筑成为清洁能源的存储者与调节者,有力促进了节能减碳。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项目全部采用了低压直流配电系统,像楼内的打印机、空调、咖啡机等电器,均被自主研发改造为使用直流电的设备,可直接使用光伏产生的直流电。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武涌表示,医院学校类建筑对用电可靠性需求高,光储直柔系统具备独立运行能力,在外部电网失电情况下可根据用户需求,保障一段时间内重要负荷的连续供电。他建议,新建办公建筑、居住建筑可以将光储直柔系统设计纳入规划阶段,促进风电、光电消纳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