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10日,第三十五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简称“2024中国制冷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众多行业品牌展出最新技术成果,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美的楼宇科技携全新建筑节能更新解决方案精彩亮相,并联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共同启动《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白皮书》制订工作。
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从城市和农村、既有和新建建筑用能等维度,明确了12项建筑领域节能降碳重点任务。
在美的楼宇科技建筑节能更新解决方案发布会现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一级巡视员倪江波表示,当前我国每年房屋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0.7亿tCO2,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的比重为38.2%。建筑领域节能降碳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相继发布,要求大力推动建筑改造升级、强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加快建筑用能低碳转型等举措,全面提升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倪江波介绍说。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徐伟认为,建筑节能改造作为落实我国“2060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市场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已累计完成改造面积超24亿平方米,但限于技术、产品节能性差异等情况,大量2000年前建成的北方居住建筑耗能偏高,亟需在技术和产品等方面协同发力。
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美的楼宇科技解决方案与交付总监杨鹏宇介绍说,美的楼宇科技提供的建筑节能更新解决方案,始终围绕数智化、低碳化创新为核心,引领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随着楼宇用户需求的转变,终端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能效的设备,同时也需要能够带来良好体验且高性价比的系统,即软硬件一体化的整体服务。
“美的本身就具有硬件设备上的专业优势,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践行者,在数智技术应用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杨鹏宇表示,近三年来,美的楼宇科技秉承“共建可持续的智慧空间”的使命,构建了覆盖高效设备、系统优化、低碳咨询与智慧运营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在既有建筑改造方面,美的楼宇科技以设施综合改造为特色,通过需求优化、效率提升、减少能源浪费、管理改善构建一站式综合改造方案体系,既提高了建筑整体能效,极大降低碳排放,降低日常运营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包括暖通、电梯、照明等日常运营设备的智慧监控与管理,实现以人为本,以舒适体验为价值点的精细化智慧管理。
据悉,美的楼宇科技软硬一体的绿色建筑解决方案已在多个行业领域落地,包括蔚来中心合肥新桥产业园、上海花旗集团大厦、德州财金智慧农业产业园、上海李宁中心旗舰店零碳门店、上海同济医院等。
以坐落于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内的蔚来中心为例,该项目占地面积超4000平方米。美的楼宇科技为其带来MDV8无界多联机全生命周期数智解决方案,从前期设计规划到施工建设,再到后期运营管理,助力打造“零碳”蔚来中心。
为解决屋顶凹坑内散热不良导致的多联机能耗高等问题,美的楼宇科技为该项目搭载了智慧喷淋系统,大幅改善外机热环境,屋顶坑井内温度比喷淋前实测平均下降6.1℃,室内平均温度下降1.0℃,运行能耗下降约12.6%。
在综合运营管理阶段,美的楼宇科技为其提供i管家数智运维工具。业主方通过执行智能日程与区域温度锁定,预计全年运行能耗可降低21.3%,可节约11万度电。
经过从设计到建造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改造,一座既有建筑便可重获“新生”。美的楼宇科技国内营销公司用户服务部部长张涛表示,一栋建筑的设备和系统,从设计选型,到安装调试、日常的运维保养、性能检测与优化、系统更新与改造,再到退役回收,整个过程中,美的楼宇科技不断针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持续优化,在每一个环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确保整个系统处于一个稳定、节能的状态。
在设备选型阶段,美的拥有离心机、多联机等全系列产品,以高效、节能、稳定的性能,充当系统节能降耗的主力军;在安装和调试交付阶段,美的楼宇科技对工程安装实施严格的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品质。
在日常运维中,美的楼宇科技依托iBUILDING底层数字化支撑,推出针对旗下多联机、商用热泵、大型水机等核心产品的一站式中央空调管理工具“i管家”,以及针对水机的运维场景打造水机智慧运维平台——“水机博士Chiller Doctor”等,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赋能。
业主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i管家”等智慧运维平台对楼宇暖通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自定义日程管理,显著提高运维管理效率的同时,避免忘关空调、温度设定过低等情况造成的能源浪费。经测算,使用i管家可实现全年可综合节能5~20%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建筑空调系统改造更简单,美的推出MDV新生系列旧改专用多联机,可在不换铜管、电源线、通讯线、室内机的基础上,实现生命末期的多联机项目快速改造,确保旧改项目高效及时地完成。(永文)
“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钻头,其实很不简单,它是西南石油大学校史馆的镇馆之宝,见证了我国石油工业装备制造的发展历程。”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张烈辉说,学校着力推动能源报国网络育人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叫响了能源报国网络育人品牌。
当前,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发生意外并不可怕,如果运动场馆配备应有的急救设施,或能转危为安。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效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各类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越来越常见。
“我们土木工程专业正面临着重大挑战。砖瓦的出现、钢材的使用、混凝土的兴起引领了土木工程的前三次飞跃,钱七虎院士表示,第四次飞跃则以土木工程建造科技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交叉融合创新为标志。
白皮书提出,构建大模型安全政府监管、生态培育、企业自律、人才培养、测试验证“五维一体”的治理框架。宣言呼吁,推动制定和采纳具有广泛国际共识的人工智能的伦理指南与规范,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防止其被误用、滥用或恶用。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所驱动的产业升级,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产品或服务形态变化的业务升级;二是产品价值的跃升。国有资本应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对基础研究进行投资;和企业合作,对应用技术的转化进行投资。
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当地常规土壤管理技术相比,黑土健康增粮关键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0.2~0.3个百分点,化肥减量10%~20%,使作物增产8%~15%。目前,该系列技术推广面积已达300万亩,辐射带动800万亩,为黑土地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奠定基础。
归国途中,他致信美国布朗大学罗恩·丘尔教授,深情写道:“那个名为中国的国家是我的祖国。”理由如此郑重,以至在颠簸的远洋轮船上,正受病痛之苦的应崇福,字迹依旧工整,不忍有一丝潦草。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深入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并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提供了科学方案。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和重大决策部署。白皮书指出,为筑牢海洋生态屏障,中国对海洋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作出系统安排,优先将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新能源云平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生态圈业务深度融合,聚集全数据要素。目前,平台已接入新能源场站超600万座,服务各类企业1.6万余家。
“目前,以传统通用航空和新型无人机产业为基础的低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为了推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民航局统筹推进传统通用航空转型升级与新兴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在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的基础上,加强适航审定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低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安全运行监管,规范市场管理。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却让罗锡文在心中暗自琢磨:“什么时候不用人插秧就好了。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堵点”,罗锡文还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农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化组织的服务能力,增强相关领域的科研力量。
记者10日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1月至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35.2%。
10日发布的《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显示,黄岩岛海域环境质量优,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宇翱、姚星灿、邓友金等人成功构建了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7月9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近日顺利完成深海试验航次。这是国内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首次在4000米以深海底开展深海矿产资源试开采试验,验证了“开拓二号”技术性能已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从国家药监局获悉,我国持续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等高端、创新领域标准研制,着力填补创新领域标准空白。
“然而,如何针对应用场景的需求,实现大片段基因尺度DNA在基因组的高效精准整合,仍然是整个基因工程领域亟须突破的难题。该工具能够高效精准整合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中大片段基因,成功实现了以RNA为媒介的功能基因在多种哺乳动物基因组的精准写入。
记者从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获悉,7月9日,第十七届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个人奖由该中心授予“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以表彰其领导最灵敏射电望远镜项目作出的开创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