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垂直+屋顶绿化、空气质量在线监测、雨水回收利用、建筑加固及消能减震技术、空气净化处理技术……走进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的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楼,一项项“绿色低碳节能元素”的应用,让人领略着满满的绿色科技含量。
置身在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楼任意一间办公室内,墙上圆形的空气监测器可自动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一旦超标便会通过带能量回收的新风系统进行循环更新;头顶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可对紫外线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房间内的自动传感器,会在人走后忘记关灯情况下自动切断房间照明。走进洗手间,更有红外线感应水龙头、脚踏式高效节水型蹲便器、红外线感应式小便器等。同时,整栋大楼还采用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部分屋面、地面雨水处理后用于大厦绿化喷灌、道路浇洒等用水;副楼屋顶还变成多个小花园,绿植爬满楼层外墙,加强大楼的隔热、隔声效果,起到了吸附飘尘和产生氧气的作用。
2014年初,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场地大小和办公环境不能满足需求的科技楼实施自主设计改造,正式开启“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楼改造项目”。
本着以“节约资源、低成本、低能耗、精细化”为设计理念,以“共享、平衡”为设计原则,整个科技楼采用了包括BIM技术、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垂直+屋顶绿化、空气质量在线监测、雨水回收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智能灯光+空调控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集成智能化系统、外窗外遮阳技术等十余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比如,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是通过对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再比如,反光板也不是新产品,但通过巧妙的使用,便能有效引导室内天然采光,避免眩光,改善室内热环境。
此外,改造后的科技楼全部使用中央空调,大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面板每年产生的电基本满足大楼的照明需要。一边可以自己发电,一边还节约用电:办公区域全部使用了低功率LED照明灯,和传统照明灯比起来,照明更亮,寿命更长,可以节能至少50%。大楼的窗户玻璃全部更换为三层,降噪的同时还能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相应空调用电就大幅减少。
旧楼从之前的十一层变为十三层;建筑面积经加层、加高和绿色改造后,由以前的8143平方米增到了15494平方米;通过综合加固、环境改善和能效提升等手段,扩容后的旧楼能满足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大型公共建筑抗震要求,达到节能65%的建筑节能标准……一个个数据,让原设计于1985年的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楼迎来新生。
“在当前双碳目标背景下,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旧城改造树立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标杆。”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副院长高波介绍,项目改造不仅面积增加了一倍,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综合运用的包括结构的加固、减震、绿化、绿色改造节能以及高效的空调设备、能耗监测、自然通风等一系列技术,创造了在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城市有机更新方面的技术体系,最终以结果为导向的呈现,实现了绿色三星、超低能耗等项目的认证要求,成为这栋楼最突出的亮点。
该项目也由此成为西南地区首个三星级“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和超低能耗建筑,获得了住建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也是四川省“智能建筑”及“既有建筑领域成套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先后被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列为四川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示范工程;成都市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科技楼扩容翻新改造实际投入不超过五千万,远低于原址拆除再重建一栋同等规模大小的办公楼,并且在办公环境舒适度和楼宇管理智能化方面与新建一栋现代化办公大楼并无二致。”高波表示,比如,目前整个项目运行的年均能耗值只有每平方米35度电,这个数据比国家标准降低了50%以上,这也是实现超低能耗的最根本的保证。项目年均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500ppm,室内温度也是保持在人体舒适度内等等。“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我们整个项目安全耐久、健康舒适、能效提升的价值体现。”
作为金牛区绿色建筑产业链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在绿色低碳打造上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党建联盟,整合产业链上的产品工艺、施工、运营,形成整个服务模式,提供成套解决方案。这也是在既有建筑有机更新上的一个新的尝试,通过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有效组织起相关企业,以党建联盟在产业联盟发展中起到一个更大的作用。”(潘欢欢 省建科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