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落幕。新时代中国兑现庄严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一个个匠心独具、精心打造的场馆,成为本届奥运会的亮丽风景线,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场馆令人叹为观止”。
习高度重视冬奥场馆建设,多次强调“场馆建设是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严格落实节能环保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展示中国风格”。冬奥场馆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建造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彰显中国理念、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集团”)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冬奥筹办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要求,把冬奥场馆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坚持百年大计,加强资源保障,科学组织施工,确保所承建的28个冬奥项目成为优质、生态、人文、廉洁的精品工程,为奥运盛会增光添彩。
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应用,多次强调冬奥场馆建设也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注重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建设高品质冬奥场馆,必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重要支撑。中建集团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突出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推动一批重大攻关成果在冬奥场馆建设中示范运用。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成为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场馆,并非破除重建,而是在保有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通过搭建可转换的钢架支撑结构和可拆装的制冰系统,创造性地实现“水冰转换”。这是工人们正在进行可转换结构施工(2019年7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2008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场馆,承担了游泳、跳水等水上比赛项目。2022年,这里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场馆。这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世界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双奥场馆”,也是世界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关键是要解决“水冰转换”难题。转换过程需经多道工序,主要是把泳池中的水抽干,在底部搭建可转换结构,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将水面冰化,铺设国际标准的冰壶赛道。其中,搭建转换结构是首要难题,也是世界级难题。转换结构必须轻便,能够快拆快装,同时还要保证强度。攻关团队不分昼夜,选择不同的结构体系,测试产生的变形程度,累计进行了35次试验,最终从5种组合材料中选择了钢结构加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结构体系。每平米加载1吨,转换结构仅产生1.5毫米变形,远低于控制标准,有效确保冰面平整度。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模拟和优化构件排布,为2600根薄壁钢和1570块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编辑数字身份,从而实现每个构件的精准复位,以便在下次转换过程中快速组装搭建。
如何保证比赛用冰不融化、观赛群众不寒冷,涉及场馆改造的另一大难点——温湿度分区控制。攻关团队坚持创新集成,应用冰场环境调控技术成果,对制冰系统、除湿系统和空调系统进行集成,实时监测场馆环境变化、进行智能调控,实现了在任何热负荷条件下,赛道冰面温度达到-8.5℃,冰面以上1.5米处温度保持10℃、相对湿度不超过30%,看台温度达到16℃—18℃。这项成果的运用,既满足了比赛需要,又营造了舒适的观赛环境。经鉴定,国家游泳中心夏/冬双奥竞赛场馆改造施工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点“水”成“冰”,“水立方”华丽变身“冰立方”。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称赞:“国家游泳中心是我经历过的历届冬奥会中最棒的冰壶场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这样的科技创新,贯穿各个场馆的建设和改造。为保障张家口赛区“三场一村”智慧运营而研发的全方位智能管理系统,给赛区装上了“智慧大脑”;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翻新改造中,全方位实施科技提升,实现了“技术美颜”;在国家体育馆改造中,把科学技术手段与缜密施工方案相结合,实现8小时“冰篮转换”(冰球、篮球场地转换)的同时,保证冰面满足双重国际标准……攻克一道道建造技术难题,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冬奥场馆建设从看齐标准到树立标准,让世界见证中国建造的科技力量。
习指出,绿色办奥,就要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绿色低碳对建筑业来说是一场深层次变革,也是一场必须进行的变革。中建集团坚决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担负起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责任,结合每个项目的特点,差异化定制绿色建造、生态环保方案,把绿水青山作为“双奥之城”最亮丽的底色,把冬奥项目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最生动的实践。
延庆冬奥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小海陀山脚下,项目采用低层、高密度的“山村”式建筑布局,半开放式的建筑庭院依山而建,既展现出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又不破山形、不夺山景,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图为2021年10月6日无人机航拍的延庆冬奥村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中新社发 王子瑞/摄
延庆冬奥村,坐落于北京市延庆区小海陀山脚下。远远望去,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坡形“大屋顶”和高挑的出檐掩映在山林之间。高空俯瞰,冬奥村的平面又与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民居相契合。入驻其中的运动员称赞,延庆冬奥村不仅“颜值高”,而且“气质美”,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村落居住体验。
按照习提出的“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延庆冬奥村的建设始终坚持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共美其美。
为最大限度与山林环境融为一体,项目设计依山体地形错落布局,采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开放院落格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山水村落建筑特色。为保护地面原始植被,建设过程中避开了森林带,运用砌筑土台等方式保护了300余棵原生古树,避免树木根系受损,让山地生态得到全面保护。项目团队还量体打造下凹式绿地、渗透沟和雨水调蓄池,对全部雨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净化,实现回收再利用,建设了一座“海绵型山村”。为保护古村落遗址,修缮时注重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翻新利用,将其改造成为一座别致的景观公园,成为冬奥村里独具特色的文旅景观。为减少施工对周边松鼠、蜥蜴、野兔等小动物的影响,建设人员为小鸟制作了“新家”,为松鼠、野兔建造了“新居”,让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延庆冬奥村建筑主体采用超低能耗施工技术,能够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6℃,相对湿度维持在30%—60%,让冬奥村舒适宜人、温暖如春。这其中少不了“墙体羽绒服”的功劳。考虑到冬奥会的时节气候,延庆冬奥村建设采取了加厚保温层的技术措施,总厚度达到250毫米以上,好比在冬天给建筑穿了厚厚的羽绒服,不仅提高保温效能还能降低室内能耗。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在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也被广泛应用。通过采用优化工艺设计的被动式建筑幕墙、国内首个二氧化碳直冷跨临界制冰系统、溶液除湿系统三大技术,大大降低场馆能耗,每年可节约300万度电,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00吨。
生态保护与场馆建设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有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建筑,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世界看到中国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坚定决心。国际奥委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高度评价“绿色办奥”理念,称北京冬奥会为“最绿色”的奥运会。
习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建设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竞赛场馆中,有11个是在2008年奥运场馆基础上改造而来,部分场馆具有较长的历史,改造过程中既要保留原有风貌,又要满足冬奥赛事需求。中建集团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项目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以匠心打造精品,用建筑致敬历史,努力使冬奥工程成为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首都体育馆始建于1968年,是北京市十大历史风貌建筑。从“乒乓外交”到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这座“60后”场馆承载了新中国体育无数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忆。为最大程度保持好场馆原有样貌、维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项目改造坚持保护优先,制定详细的成品保护方案,保证了所有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完好无损。
首都体育馆前的石阶,每一块都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台阶与周围环境、景观、建筑的呼应关系,在保留原有结构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清理和补胶等修缮工作,重现了“老北京”的记忆。典雅的米色墙面,也是首都体育馆的标志性风格,改造中进行10余次比选试验,采用最接近的仿石涂料重新喷涂外立面,完美呈现首都体育馆庄严大气的建筑风采。项目团队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等新手段,利用3D扫描还原出建筑模型,多次开展现场实测,比对海量数据,进行了上百次纠偏校核,实现模型与施工现场完全契合,大大提升了改造与保护的效率和质量。
工业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钢曾是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2003年从北京城西石景山区整体迁出。废弃的工业园区里,老厂房、烟囱、冷却塔等,被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随着系列冬奥工程落户首钢园,沉寂许久的百年厂区开启了焕新蝶变之旅。项目团队秉承“新旧织补”的工业遗存改造理念,坚持“忠实保留”和“谨慎加建”两项原则,保留区域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深耕园区5年,完成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和冬奥会官方接待酒店等13项改造工程,助力百年园区涅槃重生。
如今的首钢园,工业遗存与奥运元素有机融合,尽显激情与活力,成为网红“打卡”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是这里的“粉丝”。有恐高症的巴赫克服痛苦毅然爬上首钢三号高炉,俯瞰园区感叹道:“谈到可持续发展,你只需要在这里看看。”
一个个老馆旧址的保护和改造,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留住历史文化根脉的同时,使比赛场馆能够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既体现了中国节俭办奥的理念,又展现了深沉的文化自信,形成了历史风貌与冬奥元素的完美融合,中国文化与奥运精神的交相辉映。
习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建设好冬奥场馆责任重大,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这一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发挥好。中建集团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场馆建设,坚持把支部建在每一个工程项目上,把高品质完成冬奥工程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试金石”和“磨刀石”,极大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让党旗在建设一线高高飘扬。
极寒天气考验着建设者的信念和毅力,磨砺出战胜逆境的智慧和勇气。位于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崇礼冰雪博物馆,冬季施工现场最低温度达到-35℃,项目党支部6名党员带领施工人员每天户外作业10多个小时,以“不破风雪终不归”的坚强意志,全力抢工期、保进度。面对持续低温给混凝土施工带来的巨大困难,党员带头在现场值守4个昼夜,全力保证浇筑质量。作为大面积应用清水混凝土的代表性工程,项目首创异型排架清水结构,需要极高的专业水平和施工工艺。面对困难,党员技术骨干牵头成立“施工关键课题攻关小组”,研究制定10余套施工方案,反复进行上百次试验,最终攻克这一复杂工艺,实现100%一次成型。
冬奥场馆的运维保障关系赛事正常举行。冬奥会正值春节期间,中建集团430名员工在党员的带领下,主动请缨,放弃和家人团聚,坚守运维保障一线,为比赛和训练提供“全专业、全天候”保障。国家体育馆是冬奥会冰球项目的主要比赛场馆,承担206场训练赛、29场正式比赛。项目党支部成立运维保障突击队,在赛前制定了20个不同突发情况应急预案,组织92名队员进行上百次方案推演和15次现场演练,做到只要出现突发情况,就能第一时间解决。
在重大工程、技术攻关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党组织始终是坚强堡垒;在关键时刻、艰巨任务面前,党员始终冲锋在前。正是因为有党组织凝心聚力,有党员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建设者迎难而上,不畏酷暑严寒,克服重重挑战,才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事实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冬奥场馆建设高质量完成的关键所在,也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关键所在。
理念指引实践,奋斗再谱新篇。中建集团将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冬奥项目建设运维和服务保障的宝贵经历中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前进力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打造更多精品工程,助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