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长春6月10日消息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伴随东北重工业基地建设应运而生,与共和国建设事业同步成长壮大起来的高等学校。自1956年建校至今,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经济建设特别是地方建设领域,培养了3万余名土建类优秀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办学50余年来,无论是高歌挺进,还是曲折潜行,吉林建工人都没有放弃对办学特色的执着探索与追求。学校积历史而形成的土木、建筑学科优势日益鲜明。进入新世纪,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科学审视50余年办学历程,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土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奋斗目标。
“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卡尔·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作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校训,深刻揭示了学校不断塑造办学特色的奋进历史,集中展示了吉林建工人对求实和创新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学校在逾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树立起“唯实”的办学理念。在“唯实”办学理念指导下,逐步形成了 “三实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即培养和造就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
传承历史。建校52年来,学校不断自省与积累,执着探索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内涵。自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提出“基础厚,专业宽,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到90年代进一步提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学校更进一步确立了“注重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任务”的人才培养目标。
更新思想。学校不断践行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培育现代教育理念。50多年来,学校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变革教育观念。1997年通过国家教委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后,学校发动了两次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创新大讨论,围绕端正教育思想、建设独具特色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调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事关全局、涉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通过讨论,全校进一步明晰了办学理念,增强了教育教学质量意识。
变革观念。教育观念的变革激发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觉,引导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紧密围绕社会需求,落实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要求,强化教育的个性培养功能,培养更具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切实突出工程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置教学过程于“大工程教育”系统之中,整合教育内容,弘扬科学与工程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重视工程高等教育的基础性特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之上,剔除那些陈旧的、重复的教学内容;构建涵盖数理基础、工程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大基础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工程高等教育的大基础、综合化目标;引导教师由偏重“教”到强调“导”的方向转变,使学生克服缺乏独立性、缺少创见性等缺陷,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土建类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
“唯实”指引。学校 “三实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源于“唯实”办学理念的指引。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几代吉林建工人,坚持以求实、求是的原则分析和破解办学治校过程中的重大课题,继1997年提炼出“刻苦、严谨、探索、创新”的治校精髓,到《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郑重提出建设土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目标,再到2005年以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期间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建设,基于对办学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对自身办学特色的再认识,培养“三实型”人才成为全校的高度共识。这一认识渐进生成的路径,印证着学校“唯实”办学理念的影响与作用,“唯实”办学理念恰为确立“三实型”人才培养取向的认识论核心,使“唯实”办学理念成为学校执着求索特色办学历程中指导思想上的新突破。
彰显特色。在“唯实”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坚持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把自身发展与“三实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后,学校冷静思考,积极对待,在认真环视新的形势和科学定位自身发展方略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三实型”人才的内涵进行了深度探索和深刻总结,形成了独特的“三实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三实型”人才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浓郁的土建工程教育背景,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具有全面扎实的工程实践技能,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综合素质好,肯钻研、善思考、会表达、易沟通、适应能力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二者紧密结合,实现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提升,造就具有时代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明晰思路。为全面实现“三实型”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不断自省与积累,不断丰富和凝练办学特色。2002年学校启动的教育部《地区性院校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尝试。在此基础上,学校承担的建设部“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围绕土建类高校“三实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深层次研究实验,构造了以土建学科为背景,建立低年级公共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形成专业基础课程群,并建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通过实践课程群强化工程教育主线,以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体验与认知,突出学生综合应用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工程实践教育,加强社会环境、地域文化、行业特征等方面社会背景的体验与认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作风、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三实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完善方案。学校构建的“三实型”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特点,显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思想。理论教学运行在“公共基础课”、“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个平台之上,促进了知识传授和素质培养并重,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技术训练、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践环节统筹。
“三实型”人才培养方案显现了强化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的思想。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和学科基础,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拓宽学生专业口径,提供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各专业开设若干不同方向的学科课程,以增强专业特色;结合专业实际,开设一定的选修课程和专业辅修课程,以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实型”人才培养方案显现了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通过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比重,密切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社会实践与工程实际结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支持和引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也拓宽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三实型”人才培养方案显现了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想。为贯彻德育为先原则,促进学生优秀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促进学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素质的同步提升,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设置素质课程平台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深入发展。
“三实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既需要教学制度规范与之相配套,也需要教师育人能力与之相适应,还需要完备的基础条件与之相匹配,同时也需要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大学精神的强有力支撑。
凸显专业优势。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从1960年工业与民用建筑首个本科专业的设立,到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和城市规划等专业的相继建成,标志着学校土木、建筑学科专业优势地位的初步形成。目前,学校已拥有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技术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4个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学科;拥有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建筑节能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东北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和寒地绿色建筑技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在这些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支撑下,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8个专业已建成为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专业。2002年建筑学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使学校成为国内较早通过该专业评估的高等院校之一,填补了吉林省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空白,2006年建筑学专业又顺利通过复评;同年土木工程专业也通过了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成为在吉林省首个通过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的学校。2007年给水排水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艺术设计等4个专业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给水排水工程、建筑学专业被确认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学校土建学科优势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使培养“三实型”人才具备了良好的专业基础条件。
在不断加强传统土建类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审时度势,积极拓展与之相关的学科与专业,适时提出了学校的学科发展定位,即围绕土建,优化工科、强化管理、扶持理科和文法,实现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法多学科的协调发展。自1997年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价以来,特别是经过“十五”期间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专业建设的成功实践突出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优势:一是承载学校50余年的历史积淀,不断强化传统土建类优势专业建设,培植、打造出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构成的一个核心专业群。这一核心优势专业群建设历史长、对地方建设贡献大、社会声誉高,代表着学校的核心办学实力与价值,构成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与主干,成为其它专业的依托。二是依托核心专业群的办学基础,积极拓展、延伸专业服务面向,建设、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四大骨干专业群,即:“土木”专业群、“建筑”专业群、“环境”专业群和“管理”专业群。三是注重以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技术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加强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与渗透,构建和扶持新兴交叉专业,拓展服务面向。形成了以土建优势专业为主干,树状成长、和谐共生的生态型专业结构体系,为培养“三实型”特色人才创建了良好的基础。
深化课程建设。为确保“三实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依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强化基础、优化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为重点;以系列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为切入点,通过跟踪科技发展更新课程内容,通过跟踪国内外教学研究发展趋势探索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发挥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高的整体建设思路。
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了课程体系,特别是在2003年,学校启动了系列课程建设工程,并批准了15个校内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立项。在此基础上,学校于2004年全面修订并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同时以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提升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优秀课程31门。
创新体制机制。围绕“三实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推行了配套的教学改革,推出了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及一系列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执行、教学安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查、成绩评定等作出具体规定,对教学运行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并有《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工作规范,约束教学及其管理行为,将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与单位考核、干部任免及教师职务评聘、奖酬金发放挂钩,严格执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并与优秀学生及奖学金评定等工作结合,使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注入了激励机制。同时,学校还坚持实行毕业生终端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通过采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使“三实型”人才的培养始终面向就业市场,适应社会需求。
建设精良队伍。实现“三实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业务优良、师德高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学校坚持以师德教风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为基本要求,逐步明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目前,学校生师比达到16:1,其中:60%以上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实际工程技术工作经历;取得国家土木、建筑等各类执业资格者近1/4,张芳远、刘景德、张成龙、朱林、孟繁林、石铁军等获得吉林省“建筑大师”、“设计大师”、“优秀青年建筑师”等称号。学校通过聘任荣誉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先后邀请容柏生、彭一刚、鲍家声、欧进萍、韩英才(美国)、龙有二(日本)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具有建筑科研、设计、施工与管理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或来校讲学。
学校不断强化师德教育,广大教师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己任,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培育学生朴实的思想作风。在学校师德教风建设方针的指引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原部长李英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学生工作第一线,视学生为生命,成为享誉全国的资深德育专家,1991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王海山教授,不顾体弱多病,长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并义务为学生作考研辅导,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考入全国重点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他还先后拿出数万元人民币,无私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持续深入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全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总数的52.7%。教师中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管高级专家、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省管拔尖创新人才、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部级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中青年专家共40多名;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跨世纪骨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师德标兵等优秀教师近20名;“十五”期间学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励数十项、国家专利40多项;近三年来,教师公开出版专著、教材41部;发表论文近2000篇,其中有440多篇发表在全国重要期刊,多数被SCI、EI、ISTP等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教师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强有力地促进了“三实型”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强化基础条件。“三实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条件保证。多年来,学校下大力气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十五”期间,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和购置图书资料,普遍加强了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超过5500元,实验教学条件显著改善,较好地满足了各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图书馆馆藏充足,数字化资源丰富,生均图书达到82册,自动化管理系统先进,有力地保证了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
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学校除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院、勘测公司、工程监理公司等校属企业,为学生工程实践提供良好平台外,还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与吉林省建设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筑类科研、设计及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吉林大学等高校实行协作办学,资源共享,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习基地体系。目前学校各学科专业共拥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68个,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设施及生产活动为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于2005年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购置80万平方米土地建设新校园,使学校总占地面积达到83.19万平方米。新校园建设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并投入使用7.5万平方米、在建12万平方米。学校基础设施能够满足1.2万到1.5万人办学规模的基本要求。待学校按计划整体迁入新校园后,学校面貌将会根本改观,育人环境、办学条件将显著改善,为培养“三实型”人才提供更为坚实的硬件保证。
浓郁文化氛围。学校始终将校园文化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课程”和“第三课堂”加以建设。多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优化“三实型”人才培养环境。随着校园文化的日益发展,载体形式也不断丰富。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和生活行为管理等制度体系,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制度载体;分发到班级的《吉林建工学院报》、每天2小时的校园广播、规划合理的宣传报廊和高利用率的校园网络,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媒介载体;大学生爱心社、环保青年社等26个学生团体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文化最具凝聚力的组织载体;持续多年的全校性“科技文化艺术节”、“外语节”、“体育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以及遍布校园的多层次的文化、科技、体育活动,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载体。丰富的校园文化载体,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规范行为、陶冶情操、引领思想的重要功能。
学校高度重视发挥各种校园学术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的育人功能,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实践志趣的平台,更作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以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校院两级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多年以来一直发挥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2004、2005年学校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连续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红色网站“建青在线”和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网站,日渐成为学生在虚拟空间的精神家园。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还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归属与参与、发展自我与完善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历经多年艰辛的实践探索和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 “三实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3年来,在校生考取研究生比率、国家大学生外语等级水平考试通过率和国家大学生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通过率均逐年上升;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建筑设计大赛、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项315项;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教师的研发项目,取得80余项成果,突出反映了学生知识面宽,肯于钻研,创新能力强、潜力大等特质。
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吉林省各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生居大多数;吉林省土建类职业资格注册师中有50%以上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生,大量人才构成了吉林省建筑科研、设计、施工、管理的主体和骨干;2000年以来吉林省共评选建筑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3名,其中有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生12名;2007年吉林省首次评选出4名“优秀青年建筑师”,皆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生。
一代代学子奔赴国家建设第一线,以其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才能服务于社会,赢得了广泛赞誉。诚如中国建筑教育协会理事长、原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司长李竹成所称道:“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特点很鲜明。一是在专业基础理论方面非常扎实。他们对新的科学技术理论掌握得快,同时对疑难问题,解决得也比较好。二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三是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思想作风上务实。能吃苦耐劳、遇到困难不退缩。我认为现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就体现在这几个方面,这几点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抓得比较准,也比较好,在我们行业里面对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评价是比较高的。”良好的社会评价和广泛的社会赞誉更加坚定了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深入探索并进一步突出以培养“三实型”人才为特色的办学信念。(袁敬伟韦宝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