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主持召开天津市绿色低碳发展成果发布会。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文秀介绍了天津市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成效;河西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中鹏介绍了河西区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相关情况;蓟州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凤林介绍了蓟州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成果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闫磊介绍了滨海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有关情况;会议由天津市发展改革委环资双碳处处长李芃主持。
党的二十大以来,天津市坚持系统谋划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一体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和碳达峰碳中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在8.15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将天津市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成效,向媒体朋友们做简要通报。
一是绿色转型呈现新气象。上半年,工业领域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6家,累计达到2069家;新培育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累计达到169家。农业领域新建高标准农田49.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新增农业品牌27个。交通领域优化公交线部甲醇增程式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新能源占比达到67.5%。建筑领域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133个,总面积489万平方米。
二是更新换新增加新动能。上半年,全市已完成设备更新2.76万台(套),实现设备投资166.6亿元,同比增长18.31%。全市家电产品销售额达到54.3亿元,同比增长15.6%。500余家生产制造企业纳入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供给端企业名录库,年产值约5000亿元。204家租赁公司可高效服务企业设备更新工作,资产规模达1.95万亿元。
三是循环经济迈入新阶段。培育具备出口资质的二手车企业28家,上半年出口二手汽车2.03万辆,出口额5.2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倍。二次方二手商品电商产业园共注册企业223家,引入50余家全国二手电商头部企业来津注册,上半年实现销售额近2.5亿元。天津自贸区成功获批汽车零部件保税再制造试点,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开展该项业务的地区。
一是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深入推进。落实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三期协议,上半年引滦入津黎河桥、沙河桥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子牙河(红桥区)段、中新天津生态城岸段分别获评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二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实施21家独立热轧、81家热浸镀锌、210余家焊接钢管企业治理升级改造。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自行监测,已完成8个村整治任务,开展26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更新发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安全利用率连续保持100%。
三是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上半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左右,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7%以上,全面实现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已完成农村户厕提升改造1248座。
一是空间规划布局持续优化。《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报国务院,十个涉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上报市政府审议。绿色生态屏障蓝绿空间占比65.6%,绿色屏障区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8%、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指标达到8.59%、湿地保护率保持50%,超额完成时序目标。
二是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实施。截至目前,天津市湿地重点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七里海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持续推进,完成植树造林425亩,官港森林公园、津南绿动BOX 、东丽湖生态区等运营试点,接待游客达到102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5500万元。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南湾滨水区生态景观建设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
三是城市园林绿色改造加快推进。加快推进“植物园链”建设,新梅江公园(北段)项目建设进度完成90%以上,柳林公园(二期)运动区和滨河区生态区总体形象进度完成60%以上。加快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目前已建成开放25个,进场施工36个。
一是能源转型稳步推进。持续推动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累计完成节能改造391万千瓦、灵活性改造497万千瓦。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滨海新区百万千瓦级“盐光互补”项目建成投产,天津市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核准,全市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达到800万千瓦,是2020年的2.8倍。持续推动绿电交易,成立国内首家省级绿电绿证服务中心,上半年完成绿证交易5.47万张,对应绿电0.547亿千瓦时,有力支持了天津市新能源消纳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二是节能降碳取得实效。优化完善节能目标调控方式,落实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耗双控政策。建立“两高”项目管理台账,实行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对新建高耗能项目和重点领域实施“全覆盖”专项节能监察。扣减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后,上半年,全市能源消费量下降0.2%,万元GDP能耗下降4.9%,超额完成“十四五”节能进度目标。
三是试点示范成效明显。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新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河西区、南开区、津南区、宁河区等4个区,以及天津经开区、高新区等2个园区,作为市级碳达峰试点,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创新政策机制、明确试点任务、强化项目支撑,积极打造碳达峰“天津样板”。
一是“两山”转化步伐加快。基本完成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成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产品总值试算。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产品总值较开发建设之初增加了约16倍。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条,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3亿人次、人均消费987.6元,增长18.5%和7.9%;接待国际邮轮49艘次、出入境游客16.8万人次,稳居全国第二、北方第一。
二是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陆续落地全国首单“双质押登记”碳配额贷款、全国首单租赁企业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全国首笔“蓝色债券”、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等。加大绿色债券发行力度,上半年天津市共发行绿色债券13只,发行规模49.52亿元。持续推动绿色租赁创新发展,东疆综合保税区出台全国首个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落地首笔采信绿色租赁评价机制发放的绿色贷款。
三是绿色科技活力焕发。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重大专项”,聚焦能源、负碳、应用示范和未来示范四个方向,公开征集技术需求。支持开展“碳计量监测设备和校准设备的研制与应用”“高强钢筋再生混凝土全装配式桥梁结构体系研发与减碳评估”等核心技术攻关。今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推广了30项绿色低碳技术。
孙文秀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将持续深入坚持以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为抓手,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加快推进美丽天津建设。
党的二十大以来,河西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良好环境。
一是强化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今年以来,河西区统筹推进各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加强与市级部门的上下联动和工作衔接,结合实际制定了《2024年度河西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等多项文件,为加快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推动产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河西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5家,培育专精特新种子企业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区内企业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三是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发展为重点,聚焦重点企业关键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鼓励企业申报先进绿色技术。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申报的《江河湖库生态清淤及底泥处置“智能–绿色水上一体化”工艺技术》已报送国家发改委评审。
一是落地能源托管服务项目。将综合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作为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性工作,会同专业智库机构指导河西区职工服务中心实施综合能源管理和能源托管,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优化运行策略,提升节能效果,节能率可达到30%。
二是加快区域碳管理平台建设。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工业、楼宇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信息摸排,由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数字化部和双碳运营管理分公司进行业务支撑,充分发挥“电–碳计算模型”价值,初步开发完成“动态碳生态地图”平台,并部署到天津能源大数据平台。
三是推动充电桩建设提质增效。制定印发《河西区2024年居民小区公共充电桩建设工作举措》及工作目标,协调各街道、城南电力和充电桩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勘查,科学研判周边土地归属权及电力负荷情况,全面加快居民小区公共充电桩建设。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充分利用河西环保智慧平台,全时段值守、研判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开展水体排查,对33个断面或点位进行水质检测。开展“无废汽车城”创建,升级“区块链+无废河西”危险废物可视化监管应用场景。
二是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完善城市社区回收体系建设,实现14个街道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网点建设全覆盖,共建成智能回收网点320个。
三是持续开展“口袋公园”建设。在“养护管理”上守正,在“品质提升”上创新,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和现状绿地等“空闲空间”,今年上半年建成开放马场街金山里、天塔街紫金北里等4处口袋公园。
王中鹏表示:下一步,河西区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以开展天津市碳达峰试点建设为契机,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主攻方向,以碳达峰重大工程、绿色低碳重点项目为支撑,创新探索工作路径,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河西样本”。
近年来,蓟州区委、区政府始终以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典范城市为目标,通过打“山水牌”、吃“绿色饭”,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势带动生态旅游,依托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产业的特色“两山”转化路子。我们先后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天然氧吧、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等荣誉称号。
蓟州区始终坚持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保护,通过严格“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京津冀区域协调联防联控联治,深入推进京津风沙源、矿山创面、水源保护等重点工程,我们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空气质量指数连续6年稳居天津市第一,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评价中,我们连续6年被评为“变好”等次,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强化新能源产业规划引领,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国能盘电创新升级延寿改造,完成了蓟州区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实现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我们谋划实施投资200亿元的龙潭沟、西大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投资140亿元的“风光火热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以及投资100亿元的风电、光伏项目,为提高京津冀区域电力保障能力、加快建设绿色能源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培育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引进的国泰京津人工智能产业园、丰树国际食品智能制造园等高端产业项目,为蓟州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旅游资源,我们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做大做强做优农业特色产业,全区发展设施农业4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7.6万亩,打造了“津农精品”品牌2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国家“一村一品”示范镇村10个,形成了食用菌、蓝莓、红薯、山楂、鲜花5条亿元全产业链和生猪肉牛10亿元全产业链,成功创建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3年我们的“农品进京”销售额突破了12亿元。
我们通过对全域旅游的整体打造,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发了森林康养、生态观光、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产品,建成了研学游、冰雪游、青少年游乐、高端露营等一批沉浸式、体验式项目,推出了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线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8.3亿元,综合收入191.5亿元,较历史最好时期增长49.6%。全区共开发景区景点25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7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的绿色“金饭碗”越端越稳。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两山”转化实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蓟州智慧和蓟州力量。
滨海新区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2023年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优势产业绿色升级。以达到行业标杆水平为导向,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准入条件,推动石化、汽车、装备制造业使用先进技术、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五大战新产业绿色低碳融合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整体能效水平,降低产业整体能耗总量。2023年已建设2个国家绿色园区、4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3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企业。
二是推动源头绿色降碳。对区域170余家重点用能单位、40个园区逐步建立“一企一档”“一园一表”,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园区绿色低碳节能诊断,完善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全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基础信息建设。严格控制煤炭消费,2023年煤炭消费总量为468.24万吨,减煤46.83万吨,超额完成全年控煤任务。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在南港工业园区开展整体清洁生产示范,推动物质流、能量流循环,推动化工、氢能、冷能“三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实施后预计年度减碳25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44万吨,减排大气污染物330吨,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2.2万吨,有效推动源头减碳。
三是构建绿色能源保障体系。布局海上风电光伏项目,一体化推进“源网荷储”发展,扩大绿电交易范围。降低热能交易成本,保大压小,支持有条件热电厂调整能源结构。“管住中间,放开两端”,推动液化天然气直供实现“应供尽供”。加快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和电动、甲醇商用车示范应用,引入和培育新能源制造业、服务业,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建链补链。2023年已并网装机3.46GW,已完成绿电交易9.78亿度,占天津市57%;热电厂国华能源已启动生物质替代测试;已建立氢能示范产业园,已建成加氢母站2个、加氢站8座,LNG接卸能力已达2280万吨,大力提高新区绿色能源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绿色低碳工作体系。加强绿色低碳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大力推动7个领域(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海洋)5个开发区制定、执行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滨海新区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行动清单》,编制绿色低碳工作考核细则,建立完整的滨海新区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体系,超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二是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审查和监察,落实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耗双控制度,积极推进渤化永利、天津石化、国华能源自备燃煤机组的清洁能源替代和城乡居民的清洁取暖工作。
三是持续生态治理提升环境保护。全力开展生态修复,重点推进“871”生态工程和153公里海岸线生态修复,双城绿色屏障绿化造林1006亩,建设生态廊道1.9公里、新造林239亩、提升改造661亩、生态补水9900万立方米,修复岸线公顷,完成牡蛎礁修复实验工程,推进北部湾区“美丽海湾”建设进程。
四是有序推进碳市场开发建设。开展碳汇一体化试点,建设北疆电厂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利用(CCUS)基地,推动二氧化碳用于采油驱油、绿色甲醇合成等领域。聚焦出口贸易、保税加工、空运海运等领域,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挖掘生态产品碳普惠潜力价值,开发林业等碳汇交易项目,逐步推行用能预算管理。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绿色低碳循环诊断服务,优化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谋划布局固体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海水淡化副产浓盐水和污泥再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综合利用等项目,引入和培育可持续航空燃料、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等项目。已备案一南一北循环经济产业园、浓盐水综合利用、天津南港LNG冷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以及废锂电池极粉资源化利用项目,已完成高新区、东疆综保区、保税区临港园区循环化改造验收,2023年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99.6%。
二是大力建设低碳城市。支持生态城建设绿色低碳经济先行区,争创国家级绿色发展典范。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全区新建绿色建筑比例持续保持100%。加快充电桩、综合能源加注站建设,推动电能、氢能、甲醇等新能源交通场景应用和天津港等重点区域新能源车替代,保障重点公路货运线新能源车能源供给,稳步提高清洁多式联运比重。2023年在运充电桩8269台、氢能源汽车300台、港口新能源集卡173台,新能源港作机械保有量近50%。
三是大力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鼓励“光盘行动”,减少食品浪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加快推进消费绿色转型。探索公众低碳行为减碳量量化机制,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减排行动。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按照生态日活动要求,举全区之力,展新区之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加快推进绿色生态美丽滨城建设。(中宏约作者王敏报道 摄影高亮)